今日農漁

由農糧署舉辦的「十大嚴選穀得產品競賽」今年邁入第九年,頒獎典禮 2日在台北登場,這次選出10項嚴選穀得獎及6項佳作獎,獲選產品也會於周末2天在台北希望廣產展售,邀請民眾一起來選購優質在地雜糧好物。為了鼓勵食品加工業者運用國產雜糧原料,結合創新技術開發具有臺灣味的雜糧新產品,農糧署近年來輔導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辦理「十大嚴選穀得(GOOD)產品競賽」。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,今年競賽除了評選國產米榖雜糧製成的產品外,更以大豆作為年度主題,鼓勵業者推出相關產品,最終共選出10項嚴選穀得獎及6項佳作獎,產品包括紫地瓜米花萃菓、花生薯叔、產銷履歷白玉豆干、茶米香、黑豆酥等產品,展現雜糧產品多元風貌。胡忠一提到,國產雜糧新鮮、健康且低碳足跡,豐富多元的加工產品能夠滿足不同口味需求,農糧署也特別於12月2日至12月3日期間,在台北希望廣場設置「嚴選穀得產品」攤位展售獲選產品,歡迎消費者踴躍選購。

農業部農糧署辦理「第27屆種苗節農業成果展」,一年一度的農業盛會,讓各農改場、農試所及種苗改良場皆有舞台向民眾展示一年來努力的研究成果,增加更多人對植物的熱情,且現場備有各式有趣的食農DIY體驗活動,進而向全年齡推展食農教育,使更多人關心農業發展,讓產業更加欣欣向榮。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針對農業部對食農教育的重視,他表示,我們將符合3章1Q標準的優良農產品,推廣到學童的營養午餐,可溯源食材的覆蓋率已達98%以上,這個食農教育的推動,就是要讓學童培養均衡飲食的觀念,這個目的是要減少食物的浪費,透過食農教育,可以讓民眾更瞭解,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,瞭解這個環節能讓民眾更明白在地農民的辛勞,也能夠更加支持在地農業、地產地銷。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羅正宗表示,到活動現場的民眾,除了能見各單位研究成果外,重點是能見這些具有產銷履歷、有機友善認證的農友,農改場皆邀請他們來活動展示農作成果,讓消費者瞭解雲嘉南地區農業的發展,也能採購優良的農產品。

農業部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,深入民眾生活及日常觀念,並提起大眾對畜產作物的認識和興趣,12月2日於臺南新化區的畜產試驗所辦理「日日好農,2023食農教育暨農畜聯合開放日活動」,也是畜試所及臺南農業改良場一年一度的開放日,令民眾能到環境清幽、綠意盎然的園區踏青、遊玩。活動現場除了能親見割稻展示,並有專家、學者親身教授肉牛部位、讓民眾體驗乳牛體檢流程等等食農教育的相關教學攤位,富有娛樂性更有知識可學習。同時各畜試所、產銷班等等單位也到場擺攤,小農牛奶、羊奶、香腸、肉品等新鮮畜產供民眾選購。臺南市長黃偉哲、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皆到場來共襄盛舉,體現政府對食農教育活動推廣的重視。陳駿季表示,從我們推動食農教育以來,每一次畜試所的開放日,都吸引到相當多的民眾前來,民眾都可以透過我們今天展示的內容來更瞭解農業,食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,農業並不是一個農民的農業,而是全體國人的農業。當全民一起重視、瞭解農業,臺灣的農業才能蓬勃發展,生生不息。

每年冬至前後,是饕客期待可以品嘗美味烏魚的時刻。由彰化區漁會與鹿港鎮公所聯合舉辦,今年邁入第12年的「港邊烏魚樂時節」活動12月2日在鹿港登場,現場攤位販售彰化區漁會嚴選的烏魚子禮盒等優質漁產品,及當季烏魚香炸腓力、烏魚米粉免費提供遊客索取,讓遊客漫步鹿港老街,同時能夠品嘗當季新鮮海味,現場也有烏魚料理教學及烏魚取卵示範活動,讓參與民眾能更認識烏魚。漁業署主秘繆自昌出席活動致詞表示,冬至即將到來,除了吃湯圓,也邀請大家品嘗烏魚及烏魚子,臺灣的烏魚子遠近馳名,日本人也非常喜歡;彰化區漁會的烏魚子更是烏魚子比賽的常勝軍,品質有保證,邀請大家在正當季的時候,品嘗烏魚。彰化區漁會表示,陣陣東北季風的吹拂下,烏魚隨著冷風逐波南下,到彰化沿海是烏魚卵最飽滿肥美的階段,製成饕客最愛的烏魚子,成就了鹿港烏魚子產業。彰化區漁會所販售的烏魚子禮盒通過SGS多項檢驗合格,往年均相當受到消費者喜愛,特別是農曆春節將至,邀請民眾如有送禮自用需求,多多支持國產水產品。

2023大海開吃系列活動的梓官海鮮節,12月2日、3日在蚵仔寮漁港登場,現場有糶手漁獲拍賣、漁村小旅行、親子闖關DIY、戀戀海洋文創市集等活動,許多民眾趁著天氣正好,前來遊玩及品嚐美食,並認識豐富的漁業文化。東北季風漸起,但2日的蚵仔寮漁港並不寒涼。陽光融融、人聲鼎沸,到訪的緣由不盡相同,有些饕客是覓海味而至;不少人因搭乘烏魚船遊港而雀躍興奮;也有遊客則為漁市場RAP大師 糶手拍賣,尋聲而來。2023大海開吃活動,12月來到沿近海漁撈活躍的蚵仔寮漁港。辦出口碑的梓官海鮮節進入第16個年冬,遊客如同此時盛產的信魚,總是如期而至,帶著心滿意足的笑容離開。高雄市市長陳其邁致詞時表示,每到假日,就有許多遊客前來梓官蚵仔寮漁港採買魚貨,也為梓官魚市場一年創造大約4.6億元的產值,梓官拍賣魚市也是全臺灣第一個通過HACCP認證的魚市場,因此到梓官採買漁獲可以說是新鮮營養,同時兼顧衛生與食用安全。另外,高雄從梓官、彌陀、永安至茄萣已經串聯成風景宜人,非常適合觀光的海岸觀光廊道,有吃又有玩,非常推薦民眾來到北高雄海岸來場微旅行。今年,高雄市政府也與蚵仔寮文化協會合作規劃2條漁鄉輕旅遊程,包括生態之旅引領民眾認識紅樹林濕地生態;而人文之旅則安排到訪漁民的信仰中心-朝天宮、製作透明魚標本,透過五感,認識海洋與人交織而成的漁業文化。2023梓官海鮮節12月3日仍持續熱鬧舉行,漁業署與梓官區漁會邀請民眾趁著休日時光,伴著清風,悠遊漁鄉。

農業部自民國107年起推動「綠色環境給付政策」,政策包含「農業環境基本給付」、稻田轉作獎勵、「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」及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」。112年全年兩個期作參與綠色環境給付各項措施面積超過43.7萬公頃,受益農民逾28.5萬人(超過28.5萬位農民受益),有效達成引導農地合理使用、提升國產雜糧自給、穩定農民收益、維護生產與生態環境,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。因應國人對農產品生產及消費需求改變,農糧署積極輔導農民,辦理稻田轉作及水稻四選三措施,擴大國內雜糧生產,並合理調減稻作面積平衡供需。農業生產豐收,提高農民收益固然重要,然而如何守護這些有限的優良農地資源,讓農業生產環境永續發展,更是農業部努力的方向。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表示,有機農業是對環境最友善的耕作方式,除可生產安全、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外,亦可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生態之衝擊,並能促進生物多樣化,確保農業永續經營,對於食品安全及國民健康均有助益。至本年10月底,通過有機驗證面積17,212公頃;審認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45家,登錄友善環境耕作面積6,395公頃,合計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達23,607公頃,占國內耕地面積3%。陳駿季指出,除了維護農地品質,在地生態環境復甦亦是促進農業永續的一環。農業部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提供誘因,鼓勵在地居民,共同守護瀕危物種族群及重要棲地。農業部強調,綠色環境給付政策採堆疊式獎勵,只要符合獎勵條件,皆可領取補貼。

為了強化我國第一線災害防救實力,近年來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持續推動自主防災社區2.0計畫,以社區為主體,導入公部門力量,輔導社區建立專屬防災計畫,進一步強化地方災害防救效能,落實全民防災目標。112年度優質自主防災社區頒獎典禮1日在台北登場,今年度計有37個銅質認證防災社區,與25個銀質認證防災社區接受授證,農業部次長陳添壽致詞時表示,近年來極端頻繁發生,災害管理不只是事發後的反應措施,更應注重事前災害預防。農村水保署署長李鎮洋提到,今年恰逢改制,未來將會有更多資源投入防災產業中,以中央支援、地方管理、社區主導的防災模式,將防災工作結合村里的環境風險、社經、人文條件等,創造符合在地需求自主防災機制,共同邁向防災永續家園的目標。

海洋委員會於109年成立MARN「海保救援網」,旨在救援擱淺及受傷的鯨豚及海龜等海洋生物,體現海洋保育的重要性,至今已成功處理500件案例,其中包括22隻鯨豚及251隻海龜皆成功野放回歸海洋,為表揚海巡署、地方政府、收容照護和醫療等單位對行動的付出,以及發表MARN組織的成效 ,海委會於1日上午在屏東縣後壁湖辦理「走入救援現場、探索MARN鯨豚、海龜野放行動」,活動現場也同時野放兩隻治療完成的綠蠵龜。副總統賴清德、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、屏東縣縣長周春米皆到場為辛苦的救援團隊表達感謝,並親自授獎,體現海洋保育工作的重要性,賴清德表示,我們整合了206個安檢所,19個縣市還有許多志工團體、專家、學者,成立的MARN,成功發揮功能,賴清德並引用印度偉人甘地的名言,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於人民對待動物的態度」。針對海保署對救援行動的重視,管碧玲說明,海保署除了成立MARN的平台以外,也在全國建立了6個鯨豚救援,以及另外6個海龜救援的基地,這些基地如同生物住進了國際醫療觀光大飯店,只要在臺灣的海域洄游的生物,遭遇到傷害,我們都有最佳的團隊能給牠們最好的救援。

「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」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盛大開展,農業部今年亦延續歷年「新農生技、幸福世紀」的展示主題,於展覽中設置「農業健康館」,並規劃「養生保健」、「紓壓療育」、「CRO服務」和「產業之星」4大主題,展示與人類身心健康相關的農業生技研發及產業化成果。總統蔡英文、農業部政務次長陳添壽等貴賓也特別蒞臨現場,關心臺灣醫療產業發展,並參觀相關研發的豐碩成果。蔡英文總統致詞時表示,今年臺灣醫療科技展聚焦在智慧醫療「精準健康」與「全齡健康」,這是生醫的重要領域,亦與AI浪潮息息相關。臺灣具有強大的資科通訊產業、完備的醫療體系、豐富的臨床能量,因此政府自2016年開始推動生醫產業創新與促進精準健康產業發展,期盼讓臺灣成為全球生醫創新研發的重要樞紐。在法制方面,生技醫療發展條例在去年已正式施行,並納入再生、精準和數位醫療領域,未來政府會與產業先進共同努力,讓臺灣生醫大放異彩,並拓展更多商機。農業部指出,為讓參觀民眾更瞭解「農業健康館」的展出內容,此次展覽除以靜態海報與展品展示外,亦於週末舉辦10場次DIY體驗活動,包含藍晒明信片、果凍水草植栽、福石多肉植物手作、鴕鳥碎蛋殼彩繪與羽毛棒製作、啤酒蠟燭DIY等。另外,展期間亦將於舞台區舉辦超過30場有獎徵答活動,並邀請知名老年照護專科醫師與園藝治療師講演保健相關議題,並在現場辦理集章兌換精美贈品、消費滿額送好禮等多項活動,歡迎各界踴躍參觀。

近年來,臺灣漁村面臨產業結構調整、人口老化與外移及世代傳承的挑戰。為讓更多人關注與瞭解漁村再生議題及發展現況,漁業署攜手海洋大學於29日於高雄蓮潭會館舉辦「漁村再生論壇」,並以「共好、永續、新未來」為主題,邀集18位產官學研跨域講者以及各地漁會、漁村社區、漁業青年交流,共同構築漁村新的生機。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致詞時表示,漁村是漁民家庭生活及生產的場域,如何達到與環境共榮共存,需要透過產官學三方攜手處理。張致盛署長曾說過,如果產業沒有,漁業署也不復存在;所以對於漁村創生,漁業署絕對會全力支持。目前漁村發展面臨諸多挑戰,包含產業萎縮、漁業資源銳減,且部分漁業的生產方式也較不符合國際當前淨零碳排的趨勢。29日論壇共探討三大議題,包含「厚植漁村永續力與科技力」、「推廣食魚教育與休閒漁業」和「實踐漁村再生與地方創生」;深入淺出地從漁村數位轉型、休閒漁業、食魚教育推廣與漁村發展經驗進行討論。陳建佑副署長指出,漁業署期盼能與地方共同尋找漁村問題的解方,透過研討會各方提出創建、集思廣益,作為署裡未來施政的參考。

為建置全國冷鏈物流體系,農業部規劃於北部及南部建置以外銷為導向的冷鏈物流中心,提供周邊重要農產品保鮮、加工、包裝、倉儲及出貨調節。其中,「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」於109年開始籌設,占地約13.13公頃,建置園區公共設施、污水處理廠、聯合服務管理中心、檢疫設施房舍及燻蒸場等工程。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28日出席「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」開工動土典禮時表示,園區建設是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重要的一環,整體園區預計投入新臺幣32.18億元經費,預計114年即可陸續展開招商營運等業務。農業部提到,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提供農產品暫存空間,能夠解決我國觀賞水族、蔬果、花卉及水產品進出口運銷冷鏈斷鏈等相關問題,未來可望達到穩定供應、提升產品品質及強化出口外銷的目標。

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於11月28日舉辦「臺南照興地區擴大灌溉服務開工典禮」,解決當地水源匱乏及不穩定的問題,農業部政次陳添壽、農水署署長葉昇甫親自出席開工典禮,期望透過興建灌溉系統,提升農民福祉,打造更優良的農業生產環境。臺南市楠西區照興地區果樹種植面積約536公頃,其中約50%為芒果,由於南部山區降雨量豐枯不均情況明顯,每年3、4月的芒果開花結果期最需澆灌時,灌溉水源缺乏且不穩定,農民常為取水問題困擾,因此,農業部農水署經整體規劃後,以設置3座蓄水池並透過管路互相串聯調配方式,在豐水期時引流蓄存,供枯水期使用,將可大幅改善灌溉水源不穩定的問題。農業部政務次長陳添壽表示,雖然臺灣每年的降雨量都非常豐沛但都無法有效蓄存,此情況讓盛產水果的臺南市楠西區深受其擾,期望透過農水署規劃的擴大灌溉服務,改善原先灌溉範圍外農田的缺水問題,達成提升農民福祉的目標。農業部進一步說明,楠西區後續還有4個7200噸蓄水池等計畫預計進行,農水署將於113年起調升田間管路灌溉設施補助經費,鼓勵農民設置申請,將水資源運用提升至最大化,提高作物收成與品質,藉此吸引青年回鄉以傳承農業及活絡農村經濟發展。
節目介紹

每日06:20、07:30

每日08:20

每日09:30,週一至五10:20

每週六10:20

每週日10:20

每日11:20

每日12:20

每日12:30

每日13:20,週一至五14:20

週一至五15:20,每日16:30

每日17:20

每日18:20

每日18:30

每日19:20、20:20、21:20

每日22:30、23:20

週三11:20

週四15:20

週日14:20

週日15:20

每日00:25、01:20

每日02:20

每週一至五03:20

週六日03:20、05:20

每日4:20

每週一至五05:20
節目預告
-
- 午後Melody 112-12-01
- 12/04(一)14:20《午後Melody》節目,播出「海味餐桌」單元,介紹遠征的美味秋刀魚,歡迎收聽!
-
- 漁廣gau早 112-11-29
- 12/06(六)08:20《漁廣gâu早》播出「勞安一點通」節目,分享「臺東場鼓勵部落栽培小米拓商機,推機械化省工作業」,歡迎收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