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桌上的保育行動,屏東林保署發表友善草鴞標章成果
- 內容
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於草生地的貓頭鷹,也是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,全台族群數量不到500隻,極為珍稀。為守護這群神秘而脆弱的夜行獵人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積極推動「草鴞生態服務給付」計畫,鼓勵農友採取友善耕作方式,獲得熱烈響應。
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23日聯合高雄市政府農業局、屏東縣政府於高雄翰品酒店,舉辦「餐桌上的保育行動—友善草鴞標章成果發表會」。活動邀集高屏地區8位獲得「友善草鴞標章」的農友,與4家「綠色餐飲指南」推薦餐廳攜手合作,運用標章農產品入菜,推出多道結合在地風味與永續理念的創意料理,每一道菜品皆融入草鴞意象,展現從產地到餐桌的保育精神。
林保署屏東分署署長楊瑞芬表示,自110年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生態給付以來,已有逾百位農友、超過百公頃農地加入計畫。參與農地必須採用草生栽培、不使用殺蟲劑與老鼠藥,並設置猛禽棲架營造友善環境。今年更進一步推動「友善草鴞標章」,新增「不餵養或放養流浪犬」條件,避免干擾草鴞棲地生態,保育行動再升級。
林保署屏東分署強調,今日的餐會不僅是一場饗宴,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保育倡議。期待透過標章制度與美食推廣,串聯起農業、餐飲與保育三方力量,讓更多人從「吃」開始,為守護台灣珍貴的野生動物與棲地盡一份心力。